“食品配料表越简短越‘干净’
说明产品越安全越健康”
近期
类似这样的说法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
也让不少消费者觉得
食品配料表上有一大串食品添加剂的名称
是食品不安全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
事实果真如此吗?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人坚信配料表短的食品更佳,主要是认为某种食品所含的食品添加剂更少,所以更安全。
但是
从配料表长短看添加剂数量多少
从而判断食品安全性的想法
本身是错误的
食品安全与否与配料表长短无关
首先,每种食品添加剂投入使用前,都会经过严格细致的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与否,不取决于食品所使用的添加剂品种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添加剂的使用量和摄入量是否合规。
其次,配料表长短与食品添加剂使用总量并无直接关联。
部分配料表较长的食品,尽管使用了多种食品添加剂,但其总使用量却可能更少。这是由于食品添加剂间存在“协同效应”,复合使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总用量。以肉制品为例,单独使用山梨酸钾时,其最大使用量为1.5克/千克;若将其与乳酸链球菌素复配使用,两者用量分别可降至0.67克/千克和0.3克/千克。
符合规定的“带入原则”且在最终产品中不起工艺作用的,不需要在配料表中标示。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规定,加入量小于食品总量25%的复合配料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如果符合规定的“带入原则”(即添加剂使用并非企业主动添加,而是由食品原料或配料被动带入)且在最终产品中不起工艺作用的,不需要在配料表中标示。许多商家利用这一规则将所含的食品添加剂“隐藏”起来,然后借此炒作“清洁标签”的概念,宣称配料表越短越好,从而误导消费者认知。
综上所述
食品配料表并非越短越好
消费者应摒弃对食品配料表长度的过度执着,在挑选食品、查看配料表时,应重点关注其具体使用的配料及其排列顺序。配料表中各项成分的排序是依据其在食品中的重量占比,排在第一位的成分是该食品中含量最多的。
不允许再使用
“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为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不添加”“零添加”,可能这样误导消费者
“不添加”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
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是为了使消费者正确了解食品标签信息,更科学、更自主地选择食品,避免使消费者盲目关注这些宣传用语,忽略了产品真实属性,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 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
消费者想要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才是关键。
通过配料表,消费者可以了解食品中每一种配料,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真实使用情况。
通过营养标签可以充分了解食品的营养信息,如不同食品可以根据营养素含量的特点使用含量声称,如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低脂、低钠、低糖或无糖等,相应的声称都有严格的标准规定。
食品中糖、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会在食品营养成分表中明示,对于关注“糖”的消费者,阅读营养成分表中的糖含量才是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