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31012552

《食品科学》专栏征稿:典型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及其健康效应

   2024-12-18 网易 151 0
核心提示:《食品科学》专栏征稿:典型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及其健康效应

丛斌院士提出:药食同源物质是指兼具药效物质与营养物质功能共生于一体的天然物质,且其中药效物质对机体应不具有毒性作用,可长期食用。随着社会健康需求的提升,药食同源作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理念受到广泛重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以及普遍存在的不均衡饮食等已成为诸多慢性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可以日常摄入并具有增强体质、调节机能的药食同源资源物质的开发利用,成为了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药食同源物质功效成分的解析、营养价值的评价、健康效应的科学论证以及安全性的严格审查,我们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选择参考,同时为食品工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近年来的研究策略趋向于综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和营养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推动药食同源健康食品的创新发展;注重多组学技术的结合应用,从分子水平揭示药食同源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其功能性成分的活性表征。

为报道典型药食同源物质的发掘、作用机制和健康效应以及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应用,促进食品科学、分析化学、医学、药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交流与发展,《食品科学》开设"典型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及其健康效应专栏"。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药食同源活性成分的挖掘、精准定性定量等检测识别技术。报道使用现代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分析的活性成分和探讨其具体的质量控制因素,探讨其功效物质基础。

2. 药食同源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关注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及其活性成分对于改善人体的营养吸收、免疫代谢调节、预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病方面的影响,定位其关键作用位点,阐明对健康的作用机制。

3. 药食同源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促进加工、吸收利用及发挥健康功效的先进稳态化技术、3D(4D、5D)打印等产品开发的先进智造技术等,助力创新性典型药食同源健康食品开发。


本刊诚邀河南大学康文艺教授贵州师范大学赵超教授西南大学李博文讲师作为专栏特邀主编,指导专栏选题策划、把关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领衔组约高质量研究性论文和能体现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性、观点评论性综述论文。欢迎投稿。

论文提交

提交网址:https://www.spkx.net.cn;

请在投稿系统备注栏填写:典型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及其健康效应专栏。

截止时间

2025年3月31日

预计发表时间

2025年7月

论文评审

至少两位同行专家评审,特邀主编和本刊主编共同终审。

《食品科学》简介

EI、Scopus、FSTA、CAB Abstracts、CSCD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中文领军期刊)资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

发表专栏论文的益处:

绿色 快速审稿通道 , 优先发表 ,新媒体矩阵 及时宣传 ,可以提前获得更高关注度和被引用频次;专栏荟萃同一主题研究成果,使您从多角度、多专家观点中受益。

特邀主编


康文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要从事药食同源植物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包括糖尿病、肝损伤、润肠通便、免疫增强、抗炎和抗耐药菌株的机制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食药总局保健食品专项、河南省重大公益专项、河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和企业联合项目等40项;参与制订了灵芝、螺旋藻和灵芝孢子粉等国家标准9 项;通过与美国、新西兰、埃及的国际合作,建立了河南省精准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创新学科引智基地。

近年来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8 项,转让发明专利7 件,出版专著2 部,教材18 部。代表作发表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IF 14.903)、Carbohydrate Polymers(IF 10.723)等高水平杂志,担任Food & Medicine Homology执行总编,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和Journal of Future Foods副主编。获得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等10 项。

赵超,三级正高,硕导,贵州师范大学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黔产特色药用植物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生物活性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5 项,获省部级二等奖3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 项,出版专著1 本,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制定贵州省中药材地方标准4 项。

李博文,讲师,博士,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主要从事食品功能因子与代谢免疫调控研究,重点关注食品功能因子的结构、活性、作用机制以及健康功效。目前担任imeta、Food & Medicine Homology、Journal of Future Foods等杂志青年编委,Nutrients客座编辑,近5 年在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Gut Microbes、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4 项,国际发明专利1 项。担任imeta、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 X、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Food Bio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原来这些“垃圾食品”含冤多年!是不是垃圾食品,看这三点就足够

上一篇:

食品安全监管前置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712326302@qq.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