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31012552

拓展创新“三个模式” 打造农业强国建设的市域样板

   2023-06-15 澎湃新闻 177 0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近5年,潍坊以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为根本遵循,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为目标,交出了一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近5年,潍坊以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为根本遵循,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为目标,交出了一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致力产业升级,潍坊融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融入“双循环”,农业总产值5年增长25.7%,去年超过1200亿元,农业优势和竞争力更加彰显。致力科技赋能,潍坊建成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75%,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率达80%、亩均增产30%以上。致力乡村建设,潍坊乡村形成了“两公里·半小时”服务圈,266个省级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致力深化改革,潍坊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动70%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0%,近5年超过400亿元工商资本集中投向乡村,31万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致力固本强基,潍坊以党建统领乡村振兴,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推行“党支部+合作社”,754个村集体收入超过百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增长37%,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下一步“三个模式”如何拓展创新,才能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再探新路、再建新功?6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潍坊市委市政府在潍坊举办“以‘三个模式’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座谈会,国内众多知名“三农”专家学者在会上建言献策。这里集锦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今天的“三个模式”要回答时代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王立胜


传统的“三个模式”较好回答了时代之问,像苏南乡镇企业、珠三角“三来一补”模式一样,创造了中国现代化起飞阶段的典型模式。


在潍坊,我们看到,积极有为的地方党委政府主导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将政府信誉注入到地方农产品品牌中,极大降低了农户的资本门槛和市场风险,使小农户接上了大农业,实现了第一产业内部的较高劳动生产率。


在此基础上,潍坊大力推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涉农生产性服务业三次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链条整合吸纳大量分散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充足就业机会,在社会总财富增长的同时,使农民可以分享整个涉农产业链条利润,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形成各具特色的发达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形成完整闭环,保证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这种城乡一体、三次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刘易斯过程”,在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设计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的“三个模式”,要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方面交出满意答卷,要回答“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课题。


新时代的“三个模式”,应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它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实现县域全域振兴,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在实现县域全域振兴方面走在全省全国最前列。要实现城乡融合,这种融合状态不是传统的农村,也不是传统的城市,而是兼具城乡要素性质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新的生产生活共同体、新的社会组织运行方式、新的治理方式和治理体制。


潍坊是“新三农”的希望之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 房 宁


海岱农耕,闻名华夏。“三个模式”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乃至中国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一个典范,走出了一条新路,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世界各国要走向农业现代化,各自道路并不一样。比如,美国人口不足中国1/4,可耕地面积却接近中国2倍,且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耕作条件好,他们用普遍的机械化、化肥化,即物理农业、化学农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地区城镇化,600万农业生产者生产了全球16%的粮食。中国由于人多地少,耕作条件复杂多样,无法直接通过工业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当多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附加值仍然不高。


“三个模式”走出了农业产业化之路。它有三个创新之处:


一是创造了高附加值农产品,解除了“谷贱伤农”痼疾。潍坊的超季节蔬菜,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粮食、蔬菜、畜禽、花卉、苗木、果品等,大大提升了潍坊农业生产效率,在同样土地上创造了更大价值,获得了城市工业化红利。以“戴安娜番茄”为例,普通番茄价格每斤不到2元时,它的终端零售价每斤可达20元,是普通番茄的10倍。高附加值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价值。


二是科技赋能。潍坊多年来高度重视农业新科技的发展,不断用农业新科技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用最新的管理技术扩展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造就了高效农业,形成了品牌优势。


三是制度创新。潍坊推行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拥有小块土地对农村土地资源整体开发利用的制约,有利于新的农业生产主体、新的生产要素进入,推动了高效农业发展。但土地流转不够稳定、可预期性弱,仍然无法为长期投资提供基本的、长远的土地制度保障,这也是未来潍坊需要探索突破的制度瓶颈。


潍坊农业产业化对中国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期待潍坊这个“新三农”的希望之地,进行再创新、再创造。


拓展创新“三个模式”的五个建议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


30年前,潍坊探索解决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脱节问题,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卡点堵点问题。30年来,潍坊以解决“土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以种业振兴和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重点,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打造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潍坊样本。


“三个模式”怎么提升?我有5个建议:


以“制造强”推进农业装备强。潍坊是农机制造大市、强市,被誉为“中国农机城”。要充分发挥潍坊机械制造的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农机、智慧农机,加快实现农业装备强,为农业强市建设提供支撑。


以“人才优”推进农业科技强。潍坊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人才的集聚地。要进一步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政策环境,把农业科技人才优势变为农业技术领先优势、产业竞争优势,为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以儒家文化助力“和美乡村”建设。要充分吸收儒家文化精华,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把“和合”理念和绿色发展注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过程、全领域,加快建设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以“数字技术”抢占农业农村现代化制高点。要抓住这场科技革命的时代机遇,强化数字化赋能,释放数字化红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底线筑牢现代化强省的根基。潍坊作为粮食主产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要保粮食面积、产量双稳定双增长,也要保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稳定生产和供应,为现代化强省建设守好底线、筑牢根基。


用好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黄季焜


“三个模式”的主要经验是以农民发展为中心的产业化,即有成千上万小农户参与;是以市场机制为驱动的产业化,即基于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是以农户分工为路径的产业化,契合了种植业向“二八格局”转型的方向,即20%大户生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80%小户发展高效特色的高值农业,实现大户小户共同富裕。


去年暑假,我们组织了百人团队,在潍坊农村进行了千户以上的大型调研。研究的主题有两个:土地托管、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需求,发现了不少之前没想到的情况。


比如土地托管,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托管给企业、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的各占61%、22%、8%、9%。他们都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机械作业,降低了农业投入品成本、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但论增产效果,“种植大户”的单产提高最为明显。


为此我建议,在制度创新上,潍坊应继续提升主要农产品的产业集聚水平与质量、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完善并发展以种田能手为主体的土地托管;发展农户营销组,让所有农户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更大利益。


在研究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时,我们发现,农民使用数字技术不追求“高大上”,特别注重简单实用。比如在大田葱姜种植上,2022年,68%的农户使用过无人机,其中81%的农户使用无人机的原因是“节约自家劳动力”,但部分农户地块面积过小,无法达到无人机最小作业规模,这是推广瓶颈。在蔬菜大棚上,最受农民欢迎的数字化设备是电动卷帘机,采纳率高达91.1%,其次受欢迎的为智能传感器、智能放风机、水肥智能一体机、智能打药机。在寿光,村头交易数字化系统大受农民欢迎,因为它可以自动去皮、过磅,节省时间和人工。


为此,在技术创新上,我建议应大力推广适宜的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装备技术、生态技术。其中数字技术要聚焦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农民需求。另外,政策创新和投资创新也很重要。


关键在于释放市场活力激发社会活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邓国胜


“三个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地方,最显著的是农业产业规模大。潍坊形成了粮食、蔬菜、畜禽、花卉、苗木、果品、种子、农机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用全国1‰的淡水、1.7‰的土地,贡献了全国7.2‰的粮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能取得上述成果,关键的解释变量在于:农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和产城村共融发展。其中,农业与工业融合(农业产业化)、工农业与城镇化融合(产业发展以城镇为载体)、城市与乡村融合(农村社区化),是与其他模式不同的地方。


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第二步开启之际,是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时,“三个模式”需要尽快转型迭代。


“三个模式”的目标,应从做大农业产业规模向做强农业产业质量转型,初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物质现代化(做大规模和做好分配)、精神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路径上,要在党建引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农村的营商环境,打造以农业科技创新、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和社会创新为驱动的升级版;依托潍坊国家农综区平台,继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从“三个模式”以往的经验看,最关键的是从制度上释放市场活力、激发社会活力。这就要加大社会创新的力度,注重发挥农村自治组织、合作社、乡村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创新、整合资源,促进治理有效。


建议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作用,可依托众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农业职业人才培养、职业农民培训,加快农民的现代化;创办综合性农业科技大学或相关农业大学的分院,为“三个模式”源源不断注入科技创新动能。应抓住数字化机遇,提高“三个模式”的数字化程度;应改善营商环境,特别是农村的营商环境,为“三个模式”转型提供基础;应发挥齐鲁文化优势,提升乡风文明。


城乡融合存在巨大潜力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山东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刘 岳


大城市和大农业并存,大工业、大农业并进,城镇化、逆城镇化并举是山东省情,也是潍坊的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潍坊有条件更从容地全面综合进行城乡布局,克服城市与农村割裂、工业与农业脱节、城乡非此即彼的被动局面,发挥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互补的显著优势;发挥大工业、大农业并进,工农互促的显著优势;发挥城镇化、逆城镇化并举,要素互融的显著优势,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子来,用这条路更好实践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


长期以来,农村总被视为不得不大量投入却又很少有回报的“穷亲戚”和“扶贫对象”。但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给人以很大启发。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当地党委政府20年持之以恒,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如今的浙江农村已由接受帮扶变为了内生发展,摆脱了消极弱势,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造富源泉。这对拓展创新“三个模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应构建“经营乡村”的政策制度体系。过去,推进农业产业化,强调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去经营乡村。其实城市也并非天然的可经营对象,而是经由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供给被改造成为适合经营的对象,才产生巨额财富的。


应以“超越村庄”的片区化发展,构建新型农村生产生活共同体。将开发建设的成熟经验、充裕的社会资金供给、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党委政府积极的行政作为,充分结合起来,做大农村对接承接要素资源的“蓄水池”“变压器”,找到“催化剂”“引爆点”“药引子”。我们要强化功能区划,在原有的“县—乡—村”行政区划体系基础上创新“城乡融合支撑点”,以此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地区负载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水平,使农村地区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渠道、经济建设的重要战场。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原来这些“垃圾食品”含冤多年!是不是垃圾食品,看这三点就足够

上一篇:

以智慧农业推动乡村振兴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712326302@qq.com
0相关评论